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
发表:2008-09-05 12:22:18 人气:509 回复:1
|
楼主 |
当年如此读书
——读2002年《班主任之友》上的一篇文章
干国祥 发表于 2008-8-3 21:53:00
顺性而为——小学阶段的教育
山西柴油机厂子弟一校 李锐
“教育预见”是教育改革最为关心的焦点,社会、学校、家长所关心的不再是几年之内,而是十几年,几十年之后我们的学生会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教育界对于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科学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哲学是丰富的理论宝库,对教育理论的研究颇有指导意义:前些日子读到《庄子》一书中的“顺性而为”,感慨良多,觉得它可以旁引到教育教学当中,既可提高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又可提高其艺术性。[干国祥1]
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顺性而为”教育的根本在于抓住学生的心依着学生原有的性情直指人心,是以开发学生的自制力、创造力为中心的非模式化[干国祥2] 的教育活动,它的特征就是受教育者不会明显感到教育者的教授意图,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而教育者却达到了以静制动,不教而教的目的,在此种情势之下“而为之”的学生必是“心中喜悦,趋向鼓舞,则其进而不能已”[干国祥3] ,下文我就着重谈谈“顺性而为”与教育的关系。
一、“朝三暮四”的启示
老庄哲学对社会影响深远,里面的寓言故事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有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后均生气不吃,养猴人继中改口道,“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听了后马上高兴起来,吃得很欢。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实际是一样的,心境不同,喜怒有别,而养猴人却“顺应”了猴子只顾眼前利益的心理,巧妙地解决了问题,此一例为我们成功展示了“顺性而为”的魅力与带来的启示。所以我认为,把它旁引到教学领域,是不无裨益的。[干国祥4]
二、“顺性而为”教育的哲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在的学校往往是沿袭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教师决定、掌握,甚至主宰学生“学”的状况。划一的答案、定式的思维,忽略了“不及林间自在啼”的道理,导致学生亦步亦趋,最后很可能是揠苗助长。但如若教师反其道而行之,顺势再教育,效果肯定要好得多。赵老师在一个雨后的晚自习,发现学生数量锐减,他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顺势”写了一首诗:“昨夜小雨大猖狂,阻我弟子进学堂,他年我若为玉帝,风风雨雨一扫光。”就这样把学生统统请回了课堂。[干国祥5] 由此可见“顺”是柔中带刚,载顺水行舟之势,“顺”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求”,正所谓“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也正因为顺势,书法中的“飞白”。戏剧中的“静场”、雕塑中的“残缺”、电影中的“定格”,无一不成妙境。
三、“顺性而为”教育的几个步骤[干国祥6]
溶入 庄子曾提出著名的“鱼乐境界”,他看得出鱼之乐,是因为他已与鱼融为一体。教师教与学生学也应是两个主体的碰撞,两个生命之间的相互感悟、相互发现、相互涌动,相互创造和生成的过程,理解一个孩子的大脑以及他的发展方式是教学的关键。
比如说低年级学生的依附性、模仿性都很强,是最易养成行为的时期。这时,教师要尤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量做到合乎规范、不温不火。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即使是为他们系一次鞋带,戴一戴发卡都能让你很快地溶入集体之中,从中你会看到他们的向师性与可塑性,同时你也会看到他们观察事物较笼统,注意力不稳定,基于这些客观存在,形象、感性教学就应该放在这个时期进行。这样恰恰是顺自然而为之。“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教师只需像皮格马利翁[干国祥7] 一样,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暗含期待就可。
催化 庄子将自己物化为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就是他的思想在他的生活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干国祥8] 在教学中“顺性而为”的催化作用随处可见。比如说最常见的例子,批评学生做错事时,一般的教育方式是:你错了,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是要受到惩罚的;但顺势教育却是:人的一生之中做点错事是必然的,关键是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容质疑第二种教育的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干国祥9] 因为它顺水行舟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顺势抚平伤疤,就像地上树荫繁茂,地下却有一股潜流汩汩,无为而治地加速了他们思想的转变速度,并辐射开去,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地去想象、探究;主动地操作、训练,获得主动发展。这就是“顺性而为”的催化作用,它一般体现在小学的中年级阶段,所以这一段时间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黄金时期,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卫生角主任、板报编辑、智多星、百科全书、诗童等称号可以应运而生,班委会轮换制也可施行,这不但顺应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而且使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从而使他们的工作能力、集体主义思想和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干国祥10]
升华 庄子曾以大海龟自比,说宁可生活在泥里,也不愿被供奉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这种自由的人生观,正是他思想认识的最后升华。顺缕成帷,一根一根把线织起来,就可以织成帷幕。同样,当你细心地走过“顺性而为”的溶入与催化过程,那么在学生身上就会看到不教而教的升华。一切努力过后,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你会看到一个团结互助,积极进取,活泼健康的班集体,为备战足球赛,自行组织训练;新年联欢会精心布置教室;同学之间互助友爱;作文自评见解独树;还有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拿回一座座奖杯。这时“心中喜悦,趋向鼓舞”也就是学生给老师的最珍贵回报了。事实证明“顺”还是为了“求”.棱角刚毅的顽石正是因为水的顺势流动、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顺性”的信任、理解与启迪教育为儿童开拓厂宽阔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完美的渴望,会让他们捧出坦诚,驾驭智慧;会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批评的良好习惯,新奇大胆的思维与想象会屡屡涌现。
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可能的方面去理解人。由于顺性而为教育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所以必须认真研究教育对象,要研究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以及发展规律,还要特别注意对人体潜能的研究和开发;摒弃空洞,枯燥的说教。“道时勿牵,强而勿拟,开而勿达”,更重要的是要靠“教师的天才和修炼”;还必须有胆识,有勇气,有韧性,和毅力,这样才能开辟出教育领域的一片新天地。
--------------------------------------------------------------------------------
页:4
[干国祥1]我有个疑问:用于教育的究竟是老庄思想还是“顺性而为”这一词语的思想?基于前者,老庄思想远非“顺性而为”可以包罗;基于后者,“朝三暮四”等都并非什么顺性而为。2002/1/24
[干国祥2]与此相对的,就是依赖于考核考试的模式化教育管理,考核式教育管理的致命弱点是以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一切学生,以同一种方法来教育学生,它往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最终千人一面,众口一辞。模式化教育管理的优点是能以较少的人力大面积地管理学生,并使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班级的出现其实就是模式化管理的肇始与大成,而现在,则是适当纠其偏的时候了。实现非模式化管理的前提有三:一是小班化,二是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管理理念,三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非划一评价。在不具备这三者的情况下,非模式化管理只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渗透到模式化管理中。2002/1/24
[干国祥3]此处的“进而不能已”,应该指的是青草渴求覆盖土壤,玫瑰希望开出花朵,桃李努力结出果实的内心渴望,而不是渴望自己朝教师指定的某一个目标发展,成为教师希望他成为的样子。教师的标准往往是让任何一种生物都成为“祖国的栋梁”,但如果青草玫瑰桃李有了这样希望,那么悲哀与悲剧就此开始了——这既是教师的悲剧,又是学生的悲剧。2002/1/24
[干国祥4]“朝三暮四”的比喻是浅薄与牵强的。“朝三暮四”,是教育的层进过程,知识,应该“朝三”而“暮四”;爱,亦应表现得“朝三”而“暮四”。“朝四”而“暮三”的结果用于学习,违反了循序渐进;用于教育,变得先亲而后疏;用于志向,显得鼠目只见寸光。如果说“朝四暮三”表示一种既得的眼前利益的话,那么“朝三暮四”则体现了一种希望与期待。我有时想,狙公的猴儿们在晚上只得到三个果子的时候,它们会表现得怎样的失望甚至愤怒。2002/1/24
[干国祥5]我实在看不出这个故事与观点中的“反其道而行”有什么关系,其实这还是一个标准的教师的观念领导学生的例子,只不过这是一个“糖衣炮弹”,让学生吃了舒舒服服而已(这很有必要)。如果真要“不及林间自在啼”,那么这里的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这一段题为“‘顺性而为’教育的哲理”,而实际却并没有谈什么教育的哲理。那么“顺性而为”的教育哲理究竟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让青草长成青草,并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并进而带来芬芳;让橡树长成橡树,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栋梁。在道家的哲理中,三者无有高下之分,即使以较现代的世俗观念来评判,一如李耳李白与李世民,也并不能分孰优孰劣。2002/1/24
页:5
[干国祥6]在道家的哲学中,“溶入”应该是最后的最高的境界,“坐忘”、“无我”,都是对“溶入”的表述。这一哲理后来在顿悟禅中有了发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取代“坐忘”成为禅家道家的追求。据此,把“溶入”作为教育的第一境界,可能与教育的实际相吻合,却与道家的思想并不一致。那么第一步应该是什么?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粒种子成为它能够成为的样子,那么它的第一步应该是帮助学生“认识你自己”(认识这是一粒怎样的种子),亦即《》后文中所引用的“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可能的方面去理解人”。第二步就是协助学生“成长为你自己”,施以充足的爱的阳光(它们自己会选择立于明亮处或较为阴暗的地方);给予合适的土壤水份;等待四季的降临,让草木在此自己成长。第三步就只是放手,远远地赏其花品其果,为每一种生命的神奇而赞叹不已。2002/1/24
页:5
[干国祥7]超越“皮格马利翁”吧,那个比喻含有两层意思:皮氏按自己的意愿雕塑了那尊少女像,并且用爱施予了她生命——请记住,皮氏是以“自己的意愿”雕塑了那尊像!所以我们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应该指的是第二层意思:他的期待让一块顽石具有了生命。其实当我们种下一棵果树或者只是平常的树木的时候,我们都会有类似的梦想与期待。2002/1/24
页:5
[干国祥8]庄生化蝶,蝶化庄生,这是个最深刻的“无我”,“坐我”的例子,依作者的话说,是“溶入”的境界。2002/1/24
页:5
[干国祥9]据我的理解,“顺性而为”教育对待错误的态度应该是“你不妨碰碰壁看,现在你知道了,墙壁是坚硬的,在没有练成铁头功前,是不能碰的。”也就是说,不是牵着他绕过错误的泥潭,净拣干净的地方走,而是适当地往泥地里走,往碎石路上走走,往荆棘路上走走。不是把孩子;罩在玻璃罩里以避免空气中细菌的感染,而是让他裸露在空气里阳光下,渐渐地从自身生出抵抗细菌的能力来。所谓“无为而治”,应该指的是此种教育。2002/1/24
页:5
[干国祥10]诸如此类,都无非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你自己”,而不是成为××星××主任××助理,必须尝试过许多种可能性后,学生才能找到他自己,认识他自己。可惜我们的教育一是没有机会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特长与兴趣,二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成为××星××能手,过早地让他为自己划定了界限。2002/1/24
--------------------------------------------------------------------------------
批注后,便有了平生第一篇可以称之为教育论文或散文的东西:
也谈“顺性而为”
打开刚刚送来2002年第一期《班主任之友》,读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顺性而为》。在当前的教育论坛中,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指导教育的文章已是凤毛麟角,而用中国文化中一直处于“另类”的老庄思想来谈教育,实在更是“陶后鲜有闻”了,于是不免细细品读,大受启发之余,我以为文章中有许多地方可以进一步阐发或有必要澄清:
一、关于“模式化教育(管理)”与“非模式化教育(管理)”。
《顺》文中提到:“‘顺性而为’教育……是以开发学生的自制力、创造力为中心的非模式化的教育活动”。这里提到了近来在学科教学中毁誉参半的“模式化”,而报刊上论及德育教育中的模式化的却不多。我以为所谓德育中的模式化管理,应该指的是依赖于德育考核细则的分数累积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化教育管理的致命弱点是以同一个标准同一种方法来要求、教育、管理一切学生,它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容易导致学生最终千人一面,众口一辞,导致在肯定部分“优生”(符合教师指定的规格)的同时,把相当数量的人当成“不合格品”甚至“淘汰品”。但它的突出优点是能以较少的人力大面积地管理学生,并使大多数学生达到一定的人才标准。可以这么说,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并进而实现教育中的“流水线作业”,是模式化管理的理论基础;而追求艺术性,为每一个学生选择合适他的教育,则是非模式化管理的价值指向。班级的出现其实就是模式化管理的肇始与大成,而现在,应该是适当纠其偏的时候了。实现非模式化管理的前提有三:一是小班化,二是要求教师有相当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三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非模式化评价。在不具备这三者的情况下,非模式化教育(管理)是很难独立地生存的,它至多只能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渗透到模式化管理中。
二、关于“朝三暮四”的比喻
《顺》文在拈出“顺性而为”的观点之后,旋即引用了“朝三暮四”的比喻来加以论述。我以为,这个比喻是蹩脚与牵强的。
“朝三暮四”,体现的是教育的层进过程:知识,应该“朝三”而“暮四”;爱,亦应表现得先“疏”后“亲”,“朝三”而“暮四”。“朝四”而“暮三”的结果用于学习,违反了循序渐进;用于教育,变得先亲而后疏;用于志向,显得鼠目只见寸光。如果说“朝四暮三”表示一种既得的眼前利益的话,那么“朝三暮四”则体现了一种希望与期待。我有时想,狙公的猴儿们在晚上只得到三个果子的时候,它们会表现得怎样的失望甚至愤怒。“顺性而为”,不应该只是“任性而为”。
三、什幺是“顺性而为”教育的哲学基础
《顺》文第二个小标题题为“‘顺性而为’教育的哲理”,而文章中却并没有讲明。那么“顺性而为”的教育哲理究竟是什幺呢?我试以一言蔽之:让青草长成青草,并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并进而带来芬芳;让橡树长成橡树,并进而结出橡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栋梁。
我可以拿受道家影响较大的印度哲学家奥修的话来印证:“自然一直都是个人主义的,你将会成长,你将会开花,你所开出来的或许是玫瑰花,别人所开出来的或许是金盏花。并不因为你是玫瑰花,你就比较优越,也不因为他是金盏花就比较低劣,重点在于你们两个人都开花了……必须成为对自己的一个庆祝,它并不是一个竞争的问题,它甚至不是一个比较的问题。”①
但“顺性而为”又不是“顺性而无为”。就教育者而言,正如老子所言:“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为:所以“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使万物成长、发展,使万物结果、成熟,使万物爱养、保护。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作万物的首长,而不对它们宰制,这是最深远的“德”。)②就受教育者而言,如奥修所说:“你的本性只是一个种子,你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一棵树,你生下来只是一个种子,你必须成长到你可以开花的那个点,那个开花才是你的满足、你的达成……它是一种个人的成长……种子必须走一段很长的路才能够变成花朵,它是一个神圣的旅程。” ③
这一点与西方心理学中的“橡树籽”理论颇为神似:“人格可以建构,但这种建构只能沿一个方向,即沿着人的本性、类本质的方向进行。……一棵橡树籽迫切要求成长为一棵橡树的著名命题就表明了人的本性中具有不可剥夺的‘种子’在每一个社会中都播种了,对象化的社会系统以及整个社会仅仅是这一种子的养分,但橡树仅仅沿着自己内在的本性方向发展,沿着越来越充分的存在、沿着他的人性越来越完美的实现的方向发展。” ④
所以《顺》文中的“进而不能已”,应该指的是青草渴求覆盖土壤,玫瑰希望开出花朵,桃李努力结出果实的内心渴望,而不是渴望自己朝教师指定的某一个目标发展,成为教师希望他成为的样子。我们教师和家长以往的标准往往是让任何一种植物都成为“祖国的栋梁”,但如果青草玫瑰桃李有了这样希望,那么悲哀与悲剧就此开始了——这既是学生的悲剧,又是教师的悲剧,更是教育的悲剧。我们的许多孩子最终既没有开花,也没有结实,既没有成为“栋梁”也没有成为“果树”,就是因为他们被一律地栽种在了大田里,一律地被好心地施上化肥,一律地被曝晒于充足的阳光之下。
四、“顺性而为”教育的虚拟过程
《顺》文把“溶入”“催化”“升华”作为“顺性而为”教育的三个过程。对之我不敢苟同。因为在道家的哲学中,“溶入”应该是最后的最高境界,“物化”、“坐忘”、“无我”,都是对“溶入”的表述。这一哲理后来在顿悟禅中有了发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取代“坐忘”成为禅家道家的追求。据此,把“溶入”作为教育的第一境界,和它的思想基础不相一致。那么第一步应该是什幺?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粒种子成为它能够成为的样子,那么它的第一步应该是帮助学生“认识你自己”(认识这是一粒怎样的种子),亦即《顺性而为》一文中所引用的“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幺就必须首先从一切可能的方面去理解人”。第二步就是协助学生“成长为你自己”,施以充足的爱的阳光(它们自己会选择立于明亮处或较为阴暗的地方);给予合适的土壤水份;等待四季的降临,让草木在此自己成长。第三步就只是放手,远远地赏其花品其果,为每一种生命的神奇而赞叹不已。
五、对文章中一些语句、所引用理论的再思考
1、超越“皮格马利翁”比喻。那个比喻含有两层意思:皮氏按自己的意愿雕塑了那尊少女像,并且用爱施予了她生命——请记住,皮氏是以“自己的意愿”雕塑了那尊像!所以我们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应该指的只是第二层意思:他的期待让一块顽石具有了生命。
2、 “顺性而为”教育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应该是牵着他绕过错误的泥潭,净拣干净的地方走,而应该是适当地往泥地里走走,往碎石路上走走,往荆棘路上走走。不应该是把孩子罩在玻璃罩里以避免空气中细菌的感染,而应该是让他裸露在空气里阳光下,渐渐地从自身生出抵抗细菌的能力来。
3、在基础教育阶段,诸如“卫生角主任、板报编辑、智多星、百科全书、诗童等称号可以应运而生,班委会轮换制也可施行”(摘自《顺》文)此类,都无非是帮助学生“认识你自己”的手段,而主要不是“成为你自己”“成为××星××主任××助理”的方法(虽然这里面也隐含有这种可能性)。每一个人必须尝试过许多种可能性后,才能找到他自己,认识他自己。可惜我们的教育或是不创设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机会,或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成为××星××能手,过早地为他(或让他为自己)划定了界限。
①见网络电子图书《生存智能》(奥修着)。
②老子原文并译文均摘自任继愈著《老子新译》。
③同注①。
④见《打破神话——解读<学习的革命>》第66页。
2002年1月29日星期二完稿
原文网址: http://ganguoxiang.eduol.cn/archives/2008/616003.html
|
 网易BLOG地址: 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 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